- A+
2018年5月以来,环保行业遇冷,一些环保企业陷入资金链断裂困境,债务违约频发,环保行业整体景气度下降。在环保监管趋严的背景下,要激发环保产业市场活力,还需要政策和行业企业共同努力。
一方面,行业需要积极有效的环境经济政策,特别是绿色金融政策。虽然国家一直大力提倡绿色金融,但政策不落地的情况仍然存在。复旦—中研绿色金融景气指数调查结果显示,7成受访者认为绿色金融政策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方向,但一半以上的受访者同时认为当前绿色金融发展制度和政策还无法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
有环保企业家多次表示,有的绿色金融产品申请程序繁复苛刻,企业与其花时间申请,不如自行融资。此外,由于绿色金融产品收益率较低,一些金融机构积极性不高,仅做一两个项目“撑门面”;又如环保项目特别是PPP项目投资周期长,但不少绿色金融产品无法支撑这么长的周期。
政策层面看,需要打通企业需求与政策制定的通道,尽快出台与当前市场相匹配的政策及金融工具,逐步完善价格、财税、投入、金融等环境经济政策,以真正激活环境市场力量。
另一方面,环境产业的发展不应仅依赖政策的推动和催逼,而是要用创新和工匠精神提升产业价值,推动产业从生产成本转变为发展动能。但是,前几年PPP模式火热,有的企业过分激进,试图通过资本运作扩张,导致负债率过高,产生了资金错配问题。
对此,不少企业已经认识到了问题所在,形成了这样的共识:环保企业要保持适度规模,模式要成熟、技术水平要提高。更有新进入者认为,一些小型环保企业应该考虑收缩,发展自身一些基础的技术装备等,不要盲目扩张。
“打铁还得自身硬”“练好内功”是环保企业近年来的切身感受,也因此纷纷加大科研投入,强化技术、运营的优质标准化。在此基础上,大企业发挥领头羊作用,小企业立足自身、找准定位。
如此,在政策激励和企业努力下,环保产业市场活力有望被再次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