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全面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碳市场,为全球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榜样,并为它们建立碳市场提供灵感。
这是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的评价。他于波兰时间12月10日出席卡托维兹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碳市场边会致辞时,作出如上表述。
据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称,碳排放交易作为一种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减少整体减排成本并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切实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相关领导曾在11月26日在公开场合向媒体透露,从2013年6月,试点碳市场陆续上线交易,目前为止成交量达到了2.7亿吨二氧化碳,成交金额超过了60亿人民币。试点范围内,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实现了双降。
然而,这项被评为“榜样”的市场机制,国内非碳圈人士对其了解不多。10月份的生态环境部新闻发布会上,有人提问:有媒体称,目前碳市场仍没有完成一笔交易,没有实质性进展,请问存在哪些问题?
被质疑“没有完成一笔交易”,本身就说明,外界对全国碳市场的不了解。按照国家发改委《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下称《建设方案》),全国碳市场建设分三步走,在经过一年左右时间的基础建设期、一年左右时间的模拟运行期后,才进入开展配额现货交易的深化完善期,以2017年底启动碳市场推算时间表,预计至少要到两年以后才能开展现货交易。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相关领导也在新闻发布会回应称:“地方碳交易试点工作自2011年启动,但实际交易是在2013年6月以后陆续开展的,存在一定时间差,也就是说碳市场的工作需要一段时间作相关工作准备。”
准备了近一年,外界对这一市场机制仍存在误解,而又逢率先加入碳市场的发电行业正全面进入体制改革落地实施的关键阶段,碳市场主管部门气候司从发改委转隶生态环境部,金融防风险的压力等多方面变化。
为此,自试点期起就密切关注碳排放权交易的《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能源基金会、绿色创新发展中心,将于12月20日在北京举办“新环境下的国家碳市场:回顾与展望’保障融合创新,促进碳市场健康发展’”媒体研讨会,就全国碳市场建设的三大问题开展讨论。
电力行业在试点期起就参与碳市场,在七大试点市场中,都较为活跃。在过去一年的建设期中,主管部门围绕发电行业设计了配额分配方案,编制了培训教材,召开了动员部署会,开展了大规模培训。
电力集团基本上都成立了专门的碳资产管理公司,还有少数在年报中披露了碳排放或交易的相关信息。电力行业将从传统的常规污染物控制过度到碳排放的协同控制。
目前,我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全面铺开,交易机构组建基本完成,发用电计划和配售电业务有序放开,已进入落地实施的关键阶段。
展望下一阶段,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即将实施,绿色电力证书强制约束交易将适时启动,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2020年基本解决。
在火电企业持续亏损、电力转型正处于新旧驱动力转换的关键期等背景下,如何协调能源资源、节能降耗、污染物减排等法规政策,解决电力多元政策对电企低碳、环保、节能等要求中存在的交叉重叠和相互矛盾等问题,实现电价和碳价的有效相互传导,都是电力行业参与碳市场的挑战。
根据《建设方案》,全国碳市场还要加强与大气污染防治等政策措施的协调。
据测算,“大气十条”落实的同时,实现了1.7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减排。每减少一吨二氧化碳排放,会相应减少3.2公斤的二氧化硫和2.8公斤的氮氧化物排放。
今年机构改革,气候司从发改委转隶生态环境部,为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治理的统筹、协同、增效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但环境常规污染物管理,此前多以行政手段为主,近几年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环境损害赔偿等经济政策才深入推进。作为一项市场机制,全国碳市场在建设的关键期面临机构改革,短期内对其尽快全面运行将有何影响?碳市场和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污染物控制经济手段如何协同?该如何结合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的管理体系?
研讨会最后一部分将一起展望碳市场的发展,探讨全国碳市场建设中的碳金融创新和机制设计的互动。目前,试点市场已探索设计了多个碳金融创新产品,不过数量不多,规模偏小。市场作为无形的手,需要怎样的制度环境下运行,才能更有效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是值得审慎考虑的问题。
证监会则已确定研究发展碳排放权期货等商品期货新品种,探索利用市场化机制助力大气污染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
然而,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研究院崔莹、王遥还撰文指出,由于碳金融交易的产品内容的复杂性、交易的杠杆性、交易结果的不确定性等特征,碳资产领域的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在碳金融交易中更加凸显,增加了碳金融产品的风险程度。
在金融防风险宏观背景下,未来碳金融如何同时满足政府节能减排、企业绿色收益、金融机构防风险等需求,将是碳市场建设面临的又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