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很多地方启动了大气排放源清单编制工作。有了源清单,就掌握了敌情,有利于在相应阵地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反过来,如果没有这张污染源分布图,就无法确定工作重点,向污染宣战有可能陷入盲动。
编制源清单主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其一是确定完整的污染物排放源名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网打尽,从而使每个污染源都包含在清单内,并建立恰当的索引,方便快速查找;其二是相对准确的估算每类污染源的排放强度,客观评价其对污染总量的贡献率,为模型运算提供基础。如果这两本账清楚,再结合当地环境容量分析,就容易判断环境安全形势。
编制高质量的源清单殊非易事。首先,企业信息高度分散在各个部门,目前还没有建立有效的互通互访机制,负责牵头编制工作的生态环境部门难免挂一漏万;其次,排放源强的测定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特别是需要开展大量的野外工作,数据库的完善有个过程;最后,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期,企业状态的变化比较剧烈,由于信息交换不及时,源清单的动态更新明显滞后。有鉴于这些制约因素,应由政府主导,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共享资源,将企业尽数入库。与此同时,安排专项资金,开展基础调查,丰富源强数据库。
编制好源清单,其核心价值在于应用。例如,从源清单中抓取数据,通过模拟计算,了解一个区域是否尚有环境容量剩余,从而决定招商引资策略,以及是否研究制定排放限值。如果执行腾笼换鸟政策,仔细分析源清单,提出公平、合理的精准治理企业名录,使有限的国土面积承载最大的生产能力。
对大气污染防治,源清单发挥的作用最明显。预报重污染天气后,需要采取削峰的减排措施,这是就应根据源清单会商,按照影响面最小的原则,生成一个科学的限产或停产企业名录,避免“一刀切”。从实际情况看,企业的环境影响既与其污染物排放总量有关,也与所处地理位置有关,一个座落在山沟的水泥厂,经过中间地带的缓冲后,其对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的贡献可能微乎其微,而郊区的一个小微企业则有可能成为降低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等次的最后一根稻草。
水和土壤污染同样存在源清单问题,只是污染物种类更多,但编制技术和成果应用是类似的。总体上,对这部分源清单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也正是因为底数不清,影响黑臭水体等专项整治的效果,要在方法论上实现转变。
源清单就是一大盒积木小块,各种元素都有,至于每次抓取哪些小块,拼成一辆车,还是一座桥,与目标设计有关,但只要积木小块的形状和数量足够,就提供了多种可能。源清单是基础数据库,其单次应用取决于环境管理目的,源清单越翔实,组合方式就越灵活,因而能从根本上杜绝了“一刀切”。通过源清单掌握了企业基本情况,也就赢得了宏观调控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