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第三季度空气质量5年最佳 年度计划安排6990项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八成已完工

  • 江苏第三季度空气质量5年最佳 年度计划安排6990项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八成已完工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国内新闻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近日发布的空气质量报告显示,今年7-9月,江苏省PM2.5浓度同比均为下降趋势,连续3个月为2013年以来同期最低。7-9月,全省PM2.5浓度为26.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2%,优良天数比率为81.6%,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

据了解,江苏年度计划安排的6990项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已完成5738项,完成比例达82.1%,空气质量持续呈现改善趋势,这得益于江苏省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不懈努力。

重拳出击,削峰管控成效显著

去年底至今年初,徐州因空气质量差连续被生态环境部通报。针对这一情况,今年4月,江苏对徐州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专项帮扶与重点督查,省市联动、多管齐下,精准指导徐州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并按照“2+26”模式,组织各设区市环境执法人员对徐州大气污染防治进行异地交叉执法、驻地督办。

经过重拳整治,徐州市迅速扭转不利局面,4月以来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居全省首位。

徐州模式是江苏重拳整治空气质量的一个缩影。为有效控制PM2.5浓度,实现污染“缩时削峰”,江苏制定《大气污染过程“削峰”行动规程》,明确一旦预测到PM2.5浓度超过阈值,立即实施“削峰”行动。

7月以来,江苏省共启动5次“削峰”,通过实施内源精确管控等措施,虽然部分地区PM2.5小时浓度曾达到高位,但总体上各市PM2.5日平均浓度均实现达标。

在高压约束的同时,江苏注重发挥激励作用,制定《秋冬季错峰生产和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停限产豁免管理办法》,建立应急管控的差别化执行机制,对污染治理水平国内领先或稳定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的企业或生产线,免予执行应急停产、错峰生产等管控措施。

建章立制,大气管理政策密集出台

制定《江苏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制定《江苏省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修订《江苏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一系列大气管理政策文件密集出台,体现了江苏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坚定决心。

今年8月,江苏按照“一市一策”的原则商定各地秋冬季攻坚具体目标任务。参与编制《长三角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在6月强制减排方案的基础上,完成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清单编制,对全省工业源、移动源、道路扬尘源和施工扬尘源4个类别不同预警级别下的减排措施进行了细化明确,全省共19867家工业企业纳入应急减排清单管理。

此外,江苏按照《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2018年工作重点》要求,发布《关于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通告》,将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执行范围从沿江8市扩大至全省,区域联防联控不断深化。10月1日起,江苏全面供应国六标准车用汽柴油。船舶排放控制区范围扩大到长江、京杭运河江苏全段,苏州港、南通港驶入排放控制区船舶全部换用低硫柴油。

压实责任,首次约谈“一把手”市长

打赢蓝天保卫战,传导压力,压实责任是关键。对空气质量下滑的镇江、常州、淮安、宿迁等市政府,江苏首次以约谈“一把手”市长的方式,督促履行改善空气质量的主体责任。

同时,江苏注重压实企业责任,健全信息公开、信用评价、税收杠杆、排污许可证等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引导各类主体主动治污、自觉减排;加大司法联动力度,依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严格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的污染治理、损害修复责任。

第四季度是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时期,为了让“水晶蓝”继续,江苏将进一步压实强制减排方案,加大工业企业生产调控力度,尽快制定钢铁、建材、焦化、铸造、有色、化工等高排放行业错峰生产清单,确保减排措施有效落实。对“散乱污”企业实行拉网式排查,分类实施关停取缔、整合搬迁、整改提升等措施。

同时,江苏将实施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开展秋冬季重点地区蓝天保卫战强化监督,对各地空气质量改善和重点任务进展情况进行月调度、月通报,对空气质量改善幅度达不到序时进度或重点任务进展缓慢的设区市和区县及时预警。

江苏坚持统筹治污染与保民生,出台“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便民服务12条措施”,提前做好天然气保供、居民生活洗浴供暖、特色餐饮小吃集中管理等便民服务措施,努力不让群众正常生活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