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近日,江苏省环保厅聚焦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出台了《全省环保系统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十条“依法依规监管、有力有效服务”的具体举措。这些措施每一条都诠释着“在监管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管”的全新理念,体现着环境治理和环境监管理念的转变。《措施》公布后,赢得了广泛认同和一致称赞。
长期以来,环保部门留给人们的印象似乎就仅仅是给经济发展“踩刹车”的脸谱化角色,这与现实中一些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忽略了监管职能中的服务内涵有很大关系。实践证明,良好的服务也是有效的监管。生态环境部门通过转变思路、改进监管、加强服务,支持地方政府治污染、优发展,服务市场主体解难题、增效益,一些环境问题就能得到有效解决,企业环境违法问题也可以有效减少。从江苏省环保厅出台的《措施》来看,生态环境部门可以在以下方面改进服务,通过优质环保服务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首先,在防止资源错配上改进服务。空间和产业发展规划不明晰、不稳定,企业在错误的地方投资建设错误的项目,导致企业运行十几年甚至仅短短几年便不得不搬迁,这种现象在各地都有发生。为求得快速发展,地方盲目招商引资,导致企业一上马就属于落后产能、产能过剩的情况,在多地也屡见不鲜。此类因资源错配造成的投资浪费、环境成本,完全可以通过改进环保服务予以大幅减少。
针对这种情况,江苏要求在今年年底前编制完成全省“三线一单”,划定单元,细化、精确到每个乡镇,为各地优化经济发展布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指南;深化环境价格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环境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这一系列举措可使稀缺的环境资源得到最大、最优利用,大大提高投入产出比。
其次,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上改进服务。生态环境领域的“放管服”改革,环评领域无疑是主战场。从国家层面看,修改后的环评法将环评登记表从之前的审批改为备案,将大多数项目从审批管理中解放出来,对于释放市场活力具有积极作用。从江苏省级层面看,也有大量审批项目精简了程序、缩短了审批时间、下放了审批级别。但从现实看,环保领域的行政审批依然过多。
为此,《措施》提出要继续深化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实行“不见面审批”,进一步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大力推进环保数据的互通共享,在确保审批质量的前提下,将审批时限由法定60个工作日压减至30个工作日。并出台或完善一系列管理办法,重点解决环评报告书编制时间长、收费高、质量低等问题。这些举措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建设项目环评审批质量和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企业因未经审批非法生产的违法可能。
第三,在营造公平市场环境上改进服务。在一些地方的环境管理中,守法企业与违法企业在享受财政补贴政策、税收减免政策、价格政策、银行贷款、行政处罚,以及重污染天气应对等方面,享受同样的待遇。这不仅不利于调动企业自主治污的积极性,也有违市场公平。
针对这种情况,《措施》提出建立差别化机制,做到约束与激励并存。一方面,坚定不移地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有力维护环境秩序和市场秩序,可以为环境守法企业营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完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体系,对在环保信用评价中被评为“绿色”等级的企业,给予优先安排环保补助资金、优先办理环保行政许可等优惠政策,可以推动企业更加守法。而建立环境应急管控的差别化执行机制,对污染治理水平国内领先、稳定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的企业或生产线,免予执行应急停产、错峰生产等管控措施,可以促使企业在污染治理方面投入更大,实现绿色生产。
第四,在服务市场主体精准帮扶上改进服务。当前,在污染治理上,一方面,缺乏价廉、效优的技术;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交流存在障碍,导致有了新技术不能及时为企业所用,一些企业在转型升级、环境治理中投入不少资金,但由于技术选择不当,甚至选用的是已经落后、淘汰的技术,花了钱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种由于信息交流不畅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新技术不能及时为环境治理服务,不仅造成了技术成果的浪费,也影响了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进行。
在推动环境信息交流方面,生态环境部门大有可为,可通过在服务市场主体精准帮扶上改进服务,如大力推动环保科技进步和环保产业发展,培育和规范环境治理服务市场。建立完善省级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可以为环保技术供需双方对接牵线搭桥。抽调环保专家组成“环境问题诊疗队”,对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和重点行业企业的突出环境问题开展把脉问诊,提出解决方案或建议,可为市场主体提供精准到位的环保科技服务。
第五,在提升区域污染防治能力上改进服务。企业有治污能力不足的问题,多数行政区域同样也有治污能力不足的问题,而且比单个企业治污能力不足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更大。当前,区域治污能力不足突出表现在区域污染物收集、污染物处置、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三个能力”方面,主要原因系囿于人才、资金的困难。为此,生态环境部门可以在提升区域污染防治能力上改进服务。一是强化智力服务。对于影响地方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可以集中力量和资源,开展定点精准帮扶,逐个推进解决。二是帮助解决环保融资难问题。如省级财政环保资金向环境整治任务重、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的地区倾斜;将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优先推荐纳入中央财政资金项目储备库;引导各类资本投入生态环保领域,提供“环保贷”金融产品。三是着力提高危废处置能力与效益。如建立省级统筹协调和区域互助机制,打破行政壁垒,用足用好现有危险废物处置能力。通过解决污染物出路问题,遏制企业违法填埋冲动,为地方绿色发展扩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