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污染企业是为了高质量发展

  • 关闭污染企业是为了高质量发展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环境时评

1.jpg

2016年1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如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在重庆定下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两年过去了,一大批污染企业被关闭。长江经济带发展交出了一份绿色环保、产业转型升级的答卷。笔者认为,对污染企业的处理,不仅没有影响发展,而且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在共抓大保护的要求下,宜昌市2017年全市关闭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25家,并计划完成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工作,到2020年全市长江沿线1公里内化工企业全部“清零”。2017年前11个月,宜昌市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2.6%,地方财政总收入下降8%。因此,有人提出质疑:一年之内25家化工厂被关闭,8%的财政收入不要了,宜昌这座城市究竟要干什么?

  笔者注意到,在关闭的同时,当地政府有力地促进产业转型,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宜昌市在对化工企业“关、搬、转”的同时,政府与中国化学工程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3年内投资500亿元,促进宜昌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泸州市则以“退城入园”的方式,将保护长江放在压倒性位置的同时,完成了企业的转型升级。2015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泸州国家高新区。目前,高新区内已有超600家企业,吸纳了原来不利于保护长江的存量企业,使企业更环保、更节能。

  同时,长江经济带发展过程中,关闭污染企业带来的生态效益已经显现。

  据报道,2017年前三季度,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77.3%,比2016年同期高2.5个百分点;沿江应取缔的959座非法码头已于2017年9月底全部拆除,其中809座完成了生态复绿,恢复生态岸线100多公里。

  岳阳市洞庭湖区域236家造纸企业中,已有234家停产整治,62家苎麻纺织企业中的47家关闭淘汰,禁养区内4000多户畜禽养殖场关停或搬迁,黑臭水体、生活垃圾等一系列影响洞庭湖生态的“病根”得到全面治理。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切实落实了“共抓大保护”的部署,沿江城市居民感受到绿水青山带来的获得感。

  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模式,为我国其他地区发展提供了借鉴。同时,这也是对社会上流行的环保影响经济发展谬论的有力回击。如何加强生态环保,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是下一步各地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