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和实现美丽中国的战略要求,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从中长期战略规划看,主要有3方面需要着重考虑:一是对未来发展形势的研判,发展形势是确定未来目标路线图的边界条件;二是对美丽中国内涵的阐释,美丽中国建设要求是确定生态环境目标路线图的基本依据;三是要从可达性角度考虑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主要任务和战略路线图。笔者认为,应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和需求出发,对我国2035年社会经济发展情景、资源能源消耗、生态环境治理进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确定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路线图。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形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新的宏观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转换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过去几十年,高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而现在,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果,为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污染治理实现了历史性和转折性变化,但我国生态环境压力仍然处于高位,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总体上讲,从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看,虽然增长速度下降,但未来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仍将持续。农业种植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比欧美国家高。生态保护仍然面临压力,一些地方城镇和工业的扩张侵占了生态空间。我国的生态环境治理基础仍然比较薄弱,政府、企业、公众的责任仍需进一步落实,特别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城市差距还比较大。我国用近四十年时间追赶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他们200多年工业化进程中出现问题的集中凸显,处理起来难度很大。总体上看,我国的环境问题呈现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的特点。要转变粗放的发展模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需要付出更加持久而艰苦的努力。
基于我国的基本形势,笔者对未来发展形势做出研判,这是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界条件。反过来,在这个边界条件上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能不能达到2035年目标要求,也要看对前端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结构、运输结构有什么要求,这也是生态环境参与综合决策的一个途径。
从发展阶段讲,尽管经济增速下降了,在2035年之后维持在3%、4%左右的增长速度,到2035年人均GDP约达到2.4万~2.7万美元/人,经济规模成为世界第一。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按照水资源规划,用水总量到2030年将控制在7000亿吨以内,用水总量增速逐步下降,用水效率加速提升,但水资源消耗与环境承载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
从工业行业看,我国传统重工业行业主要产品产量将在10年左右的峰值平台期后进入下降通道。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将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的中等水平,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并全面实现工业化。中长期,工业制造业仍将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石油化工、金属制品、机械制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将持续提升,传统重工业行业将逐渐达到产量规模峰值。
从汽车消费来看,随着城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机动车保有量仍将维持高速增长态势,机动车污染问题将从特大城市进一步向大中城市蔓延。预计到2035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0亿~5.5亿辆左右,这是基本趋势性的预测。同时,也会设置多情景,做一些对比分析。比如,汽车消费面临一个较大的革命性变化就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燃油车退出时间表,我国也在研究燃油车退出的时间问题,这对未来机动车管理是革命性的变化。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我们的产业结构将持续优化,技术水平、制造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另一方面也会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结合同期我国人口发展趋势,判断到2030年左右,我国将开始进入能源消费总量、人均能源消费量相对稳定阶段,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考虑到我国人均能源消费距离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能源技术存在的阶梯进步特征,可认为到2035年能源消费总量仍有一定的波动增长可能,对我国生态环境和美丽中国建设仍会存在一定压力。
此外,公众需求不断扩大,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2017年,整体空气质量改善确实让公众满意度大幅度提升,但随着公众对生态产品需求的增加,以及居民收入的再增加,公众对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国的经济形势及战略安排需要重新审视,总体上看,未来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仍然比较大,当然改善的基础和条件也在不断夯实。
生态环境目标路线图的基本考虑
美丽中国未来有什么样的建设图景,是作为生态环境战略目标和战略安排的基本依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述了美丽中国的内涵,笔者认为,美丽中国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
第一,美丽中国需要一个图景式的描述,其核心在于一方美丽水土要养好一方人民。实际上,所有的生产生活活动都需要生态环境作支撑,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家底。历史上的文明衰退,如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都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分不开。
第二,只有绿水青山也不行,必须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要在做好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
第三,要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对于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这一目标,主要围绕4方面进行研究:一是覆盖面广,“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意味着全国各地区、多要素、整体性的转变。二是好转程度大,“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意味着生态环境质量要出现根本性、转折性的变化,而非仅仅扭转恶化趋势。三是协调性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意味着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同步发展,扭转长期以来生态环境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面,社会、经济、环境同步达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水平。四是认可度高,“美丽中国”目标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生态环境改善给老百姓的获得感高。总体来看,我国生态环境治理难度更大、阻力更多,但发挥好体制优势、技术优势、后发优势,治理进程有望明显压缩。
大气环境方面,根据蓝天保卫战目标,大气环境质量将分区域、分阶段实现达标,预计到2035年全国城市将全面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35ug/m3),基础条件好的区域基本实现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的第二过渡阶段目标(25ug/m3),空气质量良好区域有望实现更高的目标,全国空气质量平均水平有望接近发达国家同等发展阶段水平。
水环境方面,参照发达国家治理进程,发达国家用了20余年时间水质状况才有较大幅度改善,其中部分污染严重的水体,治理时间可能需要30年~35年,京津冀地区(海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根本好转难度甚至可能超过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前的治理难点之一,仍然在城市内河。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的瓶颈在于地下工程的差距,存在污水管网建设覆盖不够、滞后于城镇化建设速度、与污水处理厂建设不配套等突出问题。
土壤污染防治需要在“十三五”时期打好管理基础后,围绕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做好这“两块地”的风险管控和修复治理工作,确保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我国生态系统预计到2035年会进入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状态,需要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实施系列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持续改善各生态系统的数量和质量。农村环境治理是更为薄弱的环节,要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仍然是未来的重点任务。
此外,还要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虽然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一些常规污染指标得到控制,但是从风险和安全角度来考虑,还要持续加强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等领域的风险防控工作。
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8年科学技术年会上的报告发言整理而成,作者单位为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