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目前,新建公路特别是建设高等级公路时,都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关注野生动物生存环境问题。但因生态环境意识欠缺、建设资金不足等原因,有些改建公路特别是县乡级公路改造时,未充分考虑野生动物保护,改建公路没有采取“以新代老”措施,减缓危害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压力的问题,致使当地野生动物生存条件依然严峻,甚至有加重的趋势。
比如,某地改造一条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县乡公路,当年新建公路时未采取任何工程措施保护野生动物,现在修建时,仍然沿用原有路线,穿越省级自然保护区,对生活在保护区内的黑熊、黄羊等野生动物造成严重干扰。改造提档后的山区二级公路,不仅进一步切割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而且汽车产生的声光电等大量污染物质也侵扰到它们的正常生活和物种繁育,导致动物数量锐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改建公路要采取相应工程和管理措施,关注野生动物保护,提升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水平,保护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对此,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依据国家法规规定,按照当地交通规划环评要求,业主必须对改建公路项目进行环评,并报生态环境部门审批。工程项目环评文件批准后,才能开工建设。环评文件内容应该包含生态环境现状及其环境质量、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及其保护内容、亟待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变化趋势、拟采取的“以新代老”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等。
业主应按照改建公路项目工程环评文件要求,设计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改建公路走向、路由,路基高度、宽度,拟建设的便于野生动物活动、觅食、饮水、迁徙的廊道地点和方案等。改建公路走向、路由要尽可能避开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环境保护目标,避免公路对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不利影响。建设公路的路基高度、宽度以适度为宜,减轻公路对野生动物生境的不利影响。
野生动物活动、觅食、饮水、迁徙的廊道地点和方案,要根据其种群大小、物种数量、生活习性、活动方式、迁徙路线等进行选择、设计、建设。廊道应建在野生动物经常活动、觅食、饮水、迁徙的路线上,并基于景观格局的整体要求设置廊道的位置和数量。廊道形式和结构要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建设形式可为上跨式廊道、下穿式廊道和缓坡式廊道;建设结构在突出有利于野生动物通行的原则上,要充分考虑工程所在区域的地形特点,野生动物的习性和特征以及工程本身设计参数,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建设,满足野生动物活动需要。同时,应注重廊道内外小生境的建设,诱导野生动物顺利通过,比如,廊道内外一定空间添绿“留白”。
公路建设期,施工企业应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防治各种污染环境行为和生态损害活动。严格划定施工界限,禁止越界施工和破坏征地范围外生境行为。同时,应自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采取一些工程和生物措施,最大化地修复生态环境。公路竣工后,业主要履行责任,依据国家法规、标准,对照项目环评文件及其批复要求,进行严格的工程环保验收。确保拟定的生态环保措施落细落实。
公路运营期间,有关部门可以采取限速、禁鸣、避光等环保措施,防治各类污染对野生动物的侵扰。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廊道维护工作,并适时开展工程后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采取补救措施,保护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