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清漂人”,干着良心活

  • 长江“清漂人”,干着良心活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论坛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云阳县令发出一则“安民告示”——“禁正塘水,不准污秽”,并将这八个字刻在石碑上。2015年,三峡库区文物收集整理发掘时,该碑在重庆云阳双江镇老街沿长江边的关塘口被发现,这也是迄今为止三峡库区发现的保护长江水环境最早的记录,被称为“环保碑”。

当时为何会颁布这样的禁令?原来,关塘井是长江边的回水井,井中浸渗的长江水是当地的直接饮用水源。贴出警示令是要告诫人们保护长江水,确保倒灌井水的饮用安全。

饮水必清源,源头须保护。保护长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污染长江难免自食其果。“环保碑”的内容,从摩刻在巨石上,到深刻在人们心里,再到体现于行动中,代代相传的环保意识与生态自觉,虽经岁月冲刷,仍旧清晰可见。

其实,需要保护的,不只是那一泓江水,而是包括水资源在内的生态环境系统;需要行动的,也不只是一城一地的治理者,而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所有人。当前,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对老百姓而言,就是在保护好共饮的一江水、建设好共同的大家园。这就需要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保护“行动共同体”。

在长江的重庆万州段,一名29岁的清漂队员刘波,就是这个共同体的一员。

见到刘波,首先会注意到他的肤色。因为常年在江面清漂船上作业,他被晒得黝黑,同事给了他一个昵称——“刘煤炭”。从事清漂工作四年,面对记者讲起自己的事,刘波显得有些腼腆,却也很认真很动情。父母当初不太能理解,常抱怨他说,半年不回家,工资也不高。他也没辩解,而是带着父母来到江边。当时三峡库区175米的蓄水刚完成,江面垃圾杂物比较少,他对父母说,“这样干净的江面,也有我的一份功劳。”

一边听着刘波的故事,一边放眼望向长江,开阔的江面很少能见到垃圾堆积,却总能看到蓝色的清漂船,在主航道两侧一边推开浪头、一边大口“吞噬”着各类漂浮物。船上的“清漂人”每天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夏天还要忍着50多摄氏度的船舱高温,付出与奉献可想而知。还长江清澈、让江面无阻,是他们对长江的呵护,也是对母亲河的回报。

“人心齐,泰山移。”保护,从来不是几句话、几个人、几件事,而是从个体到集体、从理念到行动、从举措到机制的立体化建设、全方位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不仅仅是沿江各地党委和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保护母亲河没有局外人和旁观者,只有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起各方面力量,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格局。

“漂情就是命令。”刘波说,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延误了清漂工作进度,影响了库区水环境那才是大事。保护长江需要一腔热忱、一份担当,就像一位同行记者评价的,这是“良心活”。今天再看那座“环保碑”,上面的“禁正塘水,不准污秽”八个字,也启示我们一起行动、一起保护、一起为了一江清水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