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空间格局助推空气质量改善

  • 优化空间格局助推空气质量改善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论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可以说,这“四个形成”,是从源头解决我国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空间格局调整,特别是城市空间格局调整方面的力度相对较小。

高排放无疑是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但不能忽视的是,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也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根源之一,尤其是在对工业污染、点源污染和扬尘污染进行治理后,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引起的大量人流、车流和物流,成了导致雾霾的主要元凶。因此,在PM2.5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空气质量的改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于城市空间格局。

未来几年将是我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关键阶段,新一轮的城镇格局将对我国未来的环境保护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我们建议在未来的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城镇化格局的优化布局,通过优化区域功能布局、设置合理城市生态安全距离和生态安全格局,在城镇化过程中从源头解决我国环境问题。

设置城市生态安全距离,为城市空气污染净化预留空间。俗话讲,“水流百步净”,这是指污染物在自然流动过程中就可以得到净化。但目前密集的城市布局、高强度的污染物集中排放,导致污染物很难在自然环境中得到净化。目前,我国雾霾严重的区域基本上都处于城市群或城镇密集区域,导致每个城镇不仅自身污染物难以净化,而且相互“感染”,加重污染。

为此,在下一步城镇化进程中,一方面要控制城市自身建设规模,另一方面需控制城市与城市间的距离,合理测算和确定城市群、城市带之间的生态安全距离,在提高城市宜居性的同时,为空气污染净化预留空间。

均等化配置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降低城市人流、车流、物流的“三流”长距离转移输送。大量人流、车流和物流是造成城市拥堵和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其中公共设施分布不均是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很多大中城市的公共服务资源如优质学校、医院、大型图书馆、音乐厅等都集中分布于城区,每天有大量的人员不得不在早晨从郊区甚至远郊区涌入城区,晚上又从城区流到郊区,形成人流、车流、物流“三流”在城市间的大范围长距离转移输送,在导致交通堵塞的同时,显著加重了城市空气污染。

为此,在新一轮的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考虑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三流”在城市间的长距离转移,从根源上控制大气污染。

优化城市功能组团,防止同一功能组团过度同质化和过度扩大化。城市布局首先要考虑环境功能分区,按照工业区、住宅区和商业区等不同功能进行划区布局,但同时必须兼顾居住与就业的合理距离。德国曾有科学家提出,居住与就业的最合理半径应在步行30分钟到1小时之内。但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是,随着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居住与就业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特别是特大居住小区的建设,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口在早晚间穿梭于城市,对城市空气造成了严重污染。

因此,在下一步城市化过程中,为从源头控制污染,必须合理优化城市功能组团,坚决杜绝过大的居住区与过大的产业区。在建设居住区的同时,要统筹考虑就业半径。在发展产业园区的同时,统筹考虑居住半径,即防止同一功能组团过度扩大化和过度同质化,尽可能减少人车流动,从源头减少空气污染。

根据空气流通规律和常年盛行风向,规划设计城市大气流通通道。在城镇化过程中, 除需考虑工业企业布局外,还必须考虑城市风廊的生态通道设计。一是在进行城市规划或改造过程中, 主干道、工业厂区、高层建筑的设计一定要考虑风向。二是根据城市常年气象条件,布局道路系统,留出通风廊道,避免形成过于封闭的街道,以加快市区与郊区的空气流通,将新鲜空气导入城市,提高环境空气质量。三是根据城市的地理、人文环境,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尽量将污染严重的工业厂区安排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选择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四是合理布局建筑空间,严格控制空气廊道内的建筑高度和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