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图为市民排队参与“丢垃圾”游戏。钟欣 摄
生活垃圾分类克难前行(事件新闻)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环境隐患日益突出。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部署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方案实施一年多来,一些试点社区配备垃圾分类指导员,采用积分制和物质奖励等方式提升居民参与积极性,促进资源回收利用,使人居环境更整洁,居民生活更舒心。专家表示,推动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离不开政府、企业和居民多方共同努力。
积分换物吸引人
“二斤五两,积3分。”在北京市东城区崇外街道崇东社区,垃圾分类指导员杨允芳笑着帮一位老奶奶称好一袋烂菜叶,麻利地倒进社区里的厨余垃圾投放口。杨允芳对笔者介绍说,社区里的垃圾箱分为3个倾倒格,分别存放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垃圾桶上有一个红色按钮,居民在倒垃圾时如需协助,可以按下按钮,附近的垃圾分类指导员会在几分钟内赶到,帮助居民分类和称重。
搭上“互联网+”顺风车,垃圾分类变得更加方便、智能。杨允芳拿出手机演示说,一个名叫“分一分”的App可以记录每户居民的积分“账本”,当居民每月厨余垃圾达到一定重量时就能兑换日用品。“每位居民都有一张卡,扔垃圾时用手机扫一下卡上的二维码就能记录分数,到了月末可以凭分数兑换大米、食用油和洗衣液等。”据杨允芳介绍,每个垃圾箱一天能收集厨余垃圾120公斤,运走后制作成生物肥料。这样做,既维护了小区环境,又促进资源回收利用,还可避免使用化学肥料造成的环境污染,一举多得。
不过,笔者发现,在一些小区,垃圾分类实施情况差异较大。北京某小区内,垃圾桶虽然标明了分类,但很多居民却视而不见,主动进行垃圾分类者屈指可数。在不少垃圾桶周边,一些纸盒、塑料瓶和厨余垃圾等堆放在一起,有的垃圾桶里还放着废电池等有害垃圾。
实施垃圾分类,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环境学院教授宋国君对笔者表示,当前,垃圾分类在我国实施时间较短,未来还需要更多制度设计,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源头分类是难点
“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低成本化是生活垃圾管理的趋势。”宋国君表示,目前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对比来看,日本的人均生活垃圾日清运量是0.3千克以下,而我国城市的水平在1千克左右。如果垃圾没有在源头分类,就会有更多的垃圾需要被收运和处理,这样会产生大量的收集、运输、处理等费用,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例如,垃圾处理环节,如果集中焚烧会产生大量二噁英,即使达标排放,也会给公众带来健康风险;如果进行集中填埋,又会污染地下水,并且要永久性地占用大量土地。
因此,垃圾分类要从家庭和企业等源头做起。有专家表示,在一个社区,如果没有政策干预,那么需要参与垃圾分类的人越多,人们参与的可能性就越低。这是因为随着人数的增多,不分类投弃垃圾现象出现的概率会上升。因此,为了保证居民积极参与、主动合作,强制进行源头分类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
“强制是分类的难点。”宋国君认为,目前来看,政府推动强制垃圾分类、减量处理的驱动力不足。个中原因较多,一是强制分类需要政府部门下定决心,设立人均生活垃圾日清运量、日填埋量、日焚烧量、日厨余搜集处置量等实效性指标,并用于绩效考核。二是强制分类需要付出较高的前期管理成本,包括制定收运路线、宣传教育、计量收费、分类监督、稽查罚款等。
业内人士指出,除了做好源头分类外,各地还要在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环节下好功夫,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功亏一篑。例如,有的地方垃圾桶的垃圾本来已分类,但却被一股脑倒进一辆垃圾车上,结果又混在一起,做了无用功。
“要提高垃圾处理能力,保证分出的资源物可以实现再商品化。否则,厨余垃圾可能堆置在焚烧厂,可回收物可能进入填埋场、焚烧厂。因此,建立通畅的回收物流、兴建各类再商品化工厂以及实行绿色采购等都是必要的。”宋国君表示,目前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主要依赖自发的市场经营,存在“小、散、乱、差”等问题。坚持市场运营是正确的大方向,同时,政府必须有作为,扩大市场开放,让其保持竞争和高效。
多地探索新模式
自《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出台以来,多地结合方案要求和当地情况进行有益探索。例如,北京市东城区探索积分奖励、政府购买服务以及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等多种方式;河南省郑州市通过加大政策奖补力度等措施,筹建区级生活垃圾分拣中心,建设湿垃圾末端处理设施,目前中心城区启动垃圾分类的社区已达239个;甘肃省兰州市设智能垃圾分类箱,代替人工进行垃圾回收、分类、称重等工作,鼓励市民“存”垃圾、兑积分、换奖品。
不只在城市,一些农村地区也在积极推动垃圾分类。在江苏省沛县,当地政府为每户村民配备两种垃圾桶,蓝色的标明“可堆肥垃圾”,红色的标为“其他垃圾”;每个村都有一名“考官”,根据每户分类的精准度来决定“点赞量”,“点赞”越多,村民获得的奖品越丰厚。通过建设阳光堆肥房,当地利用阳光太阳能集热技术,每年处理大量可堆肥垃圾,生产的肥料用于滋养土地。当地居民唐金雪说:“村民家里种花种菜,需要肥料可以免费来取,大家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相当高。”
推动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努力,久久为功。宋国君建议,一是政府层面,应加强制度设计,制定系统和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尤其需要引进第三方的绩效评估;二是个人层面,引导全民参与,可以在社区、单位等进行垃圾分类的自主治理实践;三是企业层面,应主动减少包装量、使用再生料,鼓励探索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商业模式,为政府采购服务提供选择,实现企业和社会效益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