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目前,气候变化政策在公众乃至专业领域,仍存在一些认识不清或认识偏颇的问题,需尽快厘清。
一是气候变化理论的科学性问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理论依据大体是这样的链条: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温室气体浓度上升产生温室效应;以全球气温上升为代表的全球气候变化反过来影响人类生活。因此,气候变化政策是希望通过减少人类温室气体排放来控制全球升温。
在这个理论链条里,已经有实测证据证实的是,人类活动推动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上升。全球气温的上升主要是由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引起,对于这一问题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公众能尽快厘清。
二是气候变化政策目标的简单化问题。《巴黎协定》将气候变化政策的主要目标明确为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1.5℃以内。这一政策目标的设定,符合一般政策制定的方法,而且也符合多年来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宣传。
对于升温趋势是否一定会持续到1.5℃、升温是不是自然过程、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是否能控制升温等问题,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防止有人将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目标简化为控温。
三是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虚化问题。目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其他政策领域的背景。例如,水资源、减贫、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议题在冠以“气候变化背景下”之后,成为了一个新的延伸政策空间。
笔者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并不是一个虚幻的背景和框架,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措施。其实,即使没有气候变化这个名词,许多工作也应及早开展。例如,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一遇到暴雨就容易形成城市积水,造成洪涝灾害,而有的城市往往又同时面临着水资源缺乏的问题。这是典型的气候变化应对问题。以城市洪涝和缺水为例,在一年内可能都会发生,而发生的频次、强度、概率等又因为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而难以确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就是应对不确定性。而应对不确定性的方法,就是要增加系统的弹性和消纳能力。